最近几天,俄乌冲突的地理范围明显扩大至俄罗斯本土,而且是由乌克兰一方将战火引入俄罗斯境内。在陆地上,两个亲西方、亲乌克兰、反普京的“俄罗斯人”武装组织,通过陆路边境渗透到俄罗斯西南部别尔哥罗德州进行袭扰战。而在海洋里,乌军情报总局的自杀无人艇也突破了传统上围绕克里米亚半岛的作战海域,将攻击范围扩大到了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
【俄罗斯国防部发布的自杀无人艇被摧毁的视频截图】
俄罗斯国防部于近期公布了一段视频,显示了凌晨时分,一艘隶属于乌情报局的自杀无人快艇在试图袭击俄罗斯海军“伊万·库尔斯”号侦察舰时,被船上的14.5毫米重型速射机枪发射的曳光弹击中,随后发生剧烈爆炸。按照俄罗斯国防部的声明,当时这艘侦察舰正在执行任务,以确保土耳其专属经济区内的“土耳其溪”和“蓝溪”天然气管道的运营安全。
(相关资料图)
【袭击发生的海域】
这条消息的关键内容是两点:一是袭击事件的事发海域在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东北约90英里的黑海海域;二是袭击的自杀无人艇并不只有一艘,而是三艘,均被俄罗斯侦察舰上的机枪摧毁,“伊万·库尔斯”号毫发无伤,继续执行任务。
分析人士认为,第一个关键点在于,袭击的海域属于土耳其的专属经济区,那么乌克兰在土耳其专属经济区袭击一艘俄罗斯船只的事实,不但符合“俄罗斯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的说法,而且引发了一些西方国家对乌克兰试图将冲突扩大到北约国家控制区的担忧,这在舆论上是明显有利于俄罗斯的。所以一些西方媒体,包括美国著名军事媒体《战区》网站,甚至在质疑这次袭击事件的真实性,理由是俄军在今年2月份也曾经使用自杀无人艇攻击过敖德萨地区的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因此美国媒体认为“这次袭击”有可能是俄军“自导自演”的闹剧,其目的是用来博取国际舆论的同情。到目前为止乌克兰官方还没有对这一事件发表评论。
【俄罗斯“伊万•库尔斯”号情报船上的14.5毫米机枪底座】
但是不利于西方媒体的关键焦点还有两个证据:一是这次袭击使用的无人艇外形和乌克兰军方用来袭击克里米亚半岛的无人艇外形基本相似,这次的无人艇体积似乎更大一些。二是一些俄罗斯媒体通过国际飞行跟踪网站的记录发现,在袭击发生前后,有几架北约飞机在袭击海域附近的上空执行侦察任务,其中包括一架RQ-4D“凤凰”战略侦察无人机。不过西方媒体认为,北约飞机在黑海上空侦察,从去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之后就已经是常态,因此这不是西方飞机支持了乌克兰自杀无人艇的这次袭击的明确证据。
但是这次自杀无人艇的作战位置距离乌克兰军方控制的最近海岸也有将近400公里,乌克兰是如何知道俄罗斯情报船的实时位置的?毫无疑问肯定是北约提供的军事情报,乌克兰军队自己是没有能力进行如此规模的远程侦察的。这些无人小艇能否航行远达400公里作战?这也是个疑问,恐怕附近还有携带这些自杀小艇的母船在黑海海岸活动。
【去年9月在克里米亚半岛海边发现的乌克兰自杀无人艇】
第二个关键点就是这些自杀无人艇的作战效果似乎不怎么样。乌军的自杀无人快艇在2022年10月、11月以及2023年3月对俄罗斯海军黑海舰队的母港塞瓦斯托波尔进行了三次海上袭击。在去年10月的袭击中,乌克兰声称至少有三艘俄罗斯军舰受损,其中包括“格里戈罗维奇海军上将”级护卫舰“马卡罗夫海军上将”号,但是这些说法并没有得到证实,俄罗斯海军的这些军舰此后不久就又出海活动了。而其他两次袭击都被挫败,无人艇在港口外被摧毁,没有造成任何损失,俄罗斯还公开嘉奖了首先发现无人艇的女军人。再加上这次袭击俄罗斯侦察舰的失败,西方媒体吹嘘的无人海上战争似乎对俄军完全无效。
俄罗斯海军拥有两艘“尤里·伊万诺夫”级侦察舰,这型侦察舰配备有四个MTPU武器安装底座,每个底座上安装有一挺14.5毫米KPVT机枪,位于甲板上的不同位置,主要用于抵御各种近距离威胁。据俄方宣传,这些舰艇上还拥有6个9K38地对空导弹发射器和配套的32枚9M39导弹,用于防御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但是不清楚这些导弹是肩扛发射还是使用某种固定的安装架。但是看起来如此简陋的防御武器,也能让自杀无人艇完全失效。
【乌克兰政府众筹批量制造的自杀无人艇】
据悉,泽连斯基当局在去年11月通过海外众筹平台筹集制造这类无人艇的资金,乌军无人艇长度约5.5米,能够承载高达200公斤的战斗部,最高时速可达80公里每小时,造价每艘为25万美元,包括一个地面控制站,一个运输和存储系统以及“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外界猜测它是通过美国Space X公司的“星链”卫星进行遥控的。但也有可能是通过北约飞机提供的通信中继来进行遥控的。
总体来看,只要目标船舶和港口提高警惕,这种自杀无人艇的实战效果就大打折扣。因为它们并非隐形,只要配备人员24小时观察周边水面,用肉眼都能在几百米外发现它们,再利用大口径机枪射击,防御效果非常好。更何况现在的水面搜索雷达已经普及,都不一定需要配备那么多人员值班。俄罗斯媒体认为,这次失败并不会阻止乌克兰再次发动自杀无人艇袭击。我们就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