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丨洛阳,到底是座怎样的城市?
洛阳有山水画卷星罗棋布,有巍峨城墙千年守望,也有玉楼金阙拂衣裳的诗酒趁年华和青砖黛瓦里的烟火人家。
(资料图)
如果写洛阳,就不能只写洛阳。要写流光溢彩的隋唐城“一夜鱼龙舞”、“星桥铁锁开”的盛唐幻夜,写满街鲜衣华裾的少年带你穿越千年的邀约,要写一口解乡愁的牛肉汤,写街边撸串的姑娘,写四月满城牡丹花香,写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写日落斜阳青年匆忙……
汉魏文章半洛阳。自即日起,大河财立方联合洛阳市作家协会推出“洛阳作家写洛阳”专题,让我们随洛阳作家的文字一起神游洛阳城。
大谷关散记
马向阳
客从哪里来?洛阳大谷关。二零二零年六月初,骑行到万安山山顶公园游玩,山脚下,公路一侧灰色山体上五个大字“客从哪里来”闯入眼帘。很有些困惑,感到突兀不解,“客”为何?与旁边的大谷关有什么关系?
洛阳市金融作家学会副主席于春斌老师近年来一直热心河洛文化的搜寻整理和宣传。去年结识后,认真拜读过他签名馈赠的《河洛访古记》《河洛人文探访录》等几部书籍,对洛阳大谷关有了初步了解,才明白了“客”为当今遍布海内外汉族的分支有着自己独特民系的“客家人”族群。今年三月初,“河洛讲坛”栏目以视频同步直播的方式邀请他做《根在河洛客家人——客家祖根地洛阳探秘》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原定一个半小时的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结束后,听众纷纷围绕上前请教有关学术问题,令他难以抽身。目睹此景,当时就想“客家文化”为何在河洛大地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近年来为何众多的“中华姓氏文化园”在中原河洛大地到处兴建?
(福建客家人)
洛阳博物馆东侧的“聂泰路”跨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九孔桥”上,一名骑行“驴友”正费力蹬车上行,桥南不远处红绿灯路口,他的几名骑友正在小憩。我走到跟前,问他们“骑遍全中国,冲刺十万关”是“客自何处来”?答曰:客是福建“客家人”。一路骑行从信阳北上,打卡“古义阳三关”后,过登封“轘辕关”走207国道,骑行洛阳特意来寻祖“打卡”大谷关的。又是大谷关!
大谷关,客家人心心想念的精神坐标!
前不久,有幸随洛阳市金融作家学会采风团来到大谷关遗址故地重访。春阳正好,万安山峰峦叠嶂,巍峨耸立,四周野花芬芳,草木葳蕤。花香云天外,山色有无中。禁不住心中高喊:大谷关——我来了!
大谷关关隘正在复建中。站在关口东侧山腰空地上,放眼望去,古道公路穿关而过,南来北往的车辆,川流不息。正对我们的路西山体侧崖上,“客出大谷”四个大字清晰可辨。
大谷关,位于洛阳东南。东汉中平元年黄巾军起义,为护卫京都,汉灵帝在京都洛阳周围设置了八关,大谷关是当时汉魏洛阳城的南大门,通往南阳、汝州、许昌等地的重要关口。东汉张衡《东京赋》有“盟津达其后,大谷通其前”,晋朝陆机在《洛阳记》说:“大谷,洛城南五十里,旧名通谷。”大谷关一带林木繁茂,两侧沟壑纵横,峰峦起伏,灌木丛生,为历代兵家争夺之咽喉。曹植诗云:太(大)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大谷关,是客家先民南迁最主要、最便利的主要通道。
大谷关见证了历史上客家人的三次南迁。第一次南迁发生在1700多年前的“永嘉之乱”。西晋永嘉五年,匈奴人攻陷京师洛阳,为躲避战乱,大批士族、百姓扶老携幼,穿越大谷关,踏上了千难万险的南下之路。唐代诗人张籍《永嘉行》诗中写道:“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晋作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真实描绘出晋末战乱、胡人入侵与客家先民首次南迁的悲壮场面。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指出,此次南迁,到达长江流域的至少有70万人。这些南迁的中原汉人成为了后来客家人的先祖。
第二次南迁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叛乱爆发,河洛之地成为双方拉锯交战的主战场。李白诗云:“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接下来唐末黄巢起义,又致使大批中原汉人外逃南迁。第三次南迁发生在宋高宗“建炎南渡”,洛阳为西京,追随高宗的多为士民大族。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大谷关,是客家人魂牵梦绕的思乡地,一出大谷关,从此山高水长,这些避乱漂泊的“异乡人”也许再也回不到故土了!“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故乡一词,只能出现在南迁客家人的口中、梦中。
辗转南迁的这些中原汉人是如何在历史的演变中形成客家族群和客家文化的,带着这些问题,拾阶而上,走进新建成的“洛阳客家之源纪念馆”。
走进大厅,习近平总书记题词“五洲客家音 四海桑梓情”赫然入目。祭祀大厅北墙上巨大的“人文三祖”浮雕壁画时刻提醒着每一位炎黄子孙要永永远远牢记自己是“龙的传人”。主题展厅运用场景壁画、多媒体技术、景观雕塑及视频观影等多种形式展示客家先民的悲壮迁徙、客家文化的河洛遗风、谱牒匾额的祖源密码、寻根问祖的感人故事,将故事线与情感线贯穿在游览线路,通过乡音、乡风、乡俗、乡艺、乡居、乡愁等,将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进行比较呈现,体现客家文化对河洛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和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在其著作《客家源流考》中定义“客家人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汉民族独特稳定的客家民系,具有共同的利益,有独特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国学大师章太炎:客家人,大抵来自河南。清朝进士、惠州人徐旭曾口述的《丰湖杂记》论述客家人:“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客人之风俗俭勤朴厚,故其人崇礼让,重廉耻,习劳耐苦,质而有文。”崇文重教、忠孝两全的思想始终影响着历代客家人,培养出了欧阳修、文天祥、孙中山、朱德、叶剑英、陈寅恪、曾宪梓等大批对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人物。
客家先民远走他乡,背负中原文明,作为汉民族一支独特的民系,散枝开花,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有着对中原文化的执着坚守和传承,并在千百年的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客家人的姓氏、堂号、民风民俗、节日庆典等,都源于中原河洛。客家文化被称为河洛文化的“活化石”。晚清诗人黄遵宪诗:“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河洛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吸收容纳了所在地的文化精华。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是现代中华文明的根源,客家文化源头是河洛文化。如今生活在全国各地的客家人纷纷到河洛地区寻根问祖,河洛之思是文化之思,是对中原故国故园乡音、乡貌、乡情之眷恋。中原河洛是客家乡亲魂牵梦萦的根亲祖地,是客家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家园,是客家精神薪火相传的原乡故土。
散在六合间,濛濛如沙尘。生死了不尽,河洛是祖根。
2024年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将在洛阳举办,洛阳客家之源纪念馆和即将建成的大谷关关城遗址正翘首以盼远方的“河洛郎”一路“寻祖”归来。
千载大谷关,客家不了情!
作者简介:马向阳,农行洛阳分行干部,洛阳作协会员,洛阳市金融作家学会副秘书长。
责编:史健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制:万军伟